園林夜景照明技術規范

我國缺乏園林夜景照明技術規范,濫用光源的現象較為普遍,隨著園林夜景照明的廣泛發展,不科學的人工光源照明不能展現園林?的夜間效果和意境,更干擾了園林植物的生物節律,造成植物生長形態發生變化,影響了園林植物藝術效果。本文對國內外園林景觀照明進行分析。
我國城市夜景照明建設的廣泛開展,對夜間經濟起到促進作用,同時也美化了夜間環境。但人為增加對環境的光照量,對夜間生態環境造成多種影向。紐約提出“在春秋兩季,關閉戶外的非必要照明,以免干擾候鳥遷徙”,人工照明對生態影向的重要性引起廣泛關注。人工光源不但會對動物的生命活動造成干擾,也會對園林植物的生物節律造成影響,植物進行特定人工光源光普供給,勢必影響園林植物在長期生長進化過程中已形成的“晝夜"生物節律。因此,科學使用人工光源,研究人工照明對園林生態環境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法國里昂燈光節的巨大影響下,全法國近百個城市進行了城市夜景規劃設計。世界上其他國家或城市也爭相效仿,直至目前不少發達國家的夜景設計已相對成熟。國際照明委員會(CE)也根據各國照明專家對城市夜景照明的研究,總結各國的夜景照明實踐為城市夜最明提供技術性指導文件,為各國城市夜照明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園林夜景照明方面,根據城市地理位置和環境特征、城市天際線和街區網架分析城市的道路、橋梁、文化貴產、公園、城市園林景觀,以及高層建筑的特征和城市歷史文化背景研究,總結出了安全、美觀、個性、經濟四個目標和夜樣性、識別個性建設要求,重點突出燈光與個性特征燈光的方法,確定照明光色、亮度等技術標準,以此確定照明主題、照明光色、照明亮度等技術要求
國內園林夜景照明實研究JGJT163-2008《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范》中未對園林夜景照明做出相應技天津大學馬劍教授在對頤夜景照明技術研究中,將研究對象分為古建筑、動物和植物。在園林照明方面,針對頤和園現有的園林植物進行了分類調研,并分析了不同園林植物的生物類型,及相關樹種對光的生態反應。在理論上確定了不同植物能承受的照明光源為后期園林夜景照明工程的實施提供了設計依據。與此同時,又將此種研究評價方法應用于天壇公園的夜景照明工程中,開拓了園林夜景照明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科學意義。隨著旅游業發,不少自然風景區為了吸引游客也在進行夜間園林形象的打造。園林照明載體類型不斷擴大,包括古建(仿古建筑)、園林道路、水體、植物、功能性標志等,園林夜景照明已日趨多元化。園林夜景照明手段也不斷車富由于照明技術的突飛猛進。從最初單一白熾燈輪廓照明,發展到內投泛光照明、全息投影技術、發光二極管等高科技照明技術手段共存的時代。重慶大學楊春宇教授指出:“我國夜景照明發屐到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即不斷發展的城市景觀照明和沒有國家標準來規范這種建設之同的矛盾。"因而,在園林夜景規過程中,亟需科學性的規范標準出臺。隨著國內園林照明工程技術的開展及理論研究的深入,我國的園林夜景照明也走向“亮化一藝術化一生態化"的道路。